导语
近年来,越来越多家长关注孩子的感统能力,感统训练行业也借势而起,众多早幼教及青少年培训机构纷纷推出相关课程,一些家长甚至不惜花费过万为孩子报名学习。那么感统训练究竟是一门怎样的课程,为何有如此魅力能够撼动家长的钱包。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这几年,又引发了哪些争议?
01
基于感觉的课程
感统训练因何而生
要想更加深入地了解感统训练及背后相关产业,需先弄清楚何为“感统”。感统是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 Ayres.J 在上世纪 70 年代所系统提出的理论,全称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汇总,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外的知觉做出反应。简单来说,是一项利用不同感官通路从环境中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再处理的能力。
而据有关研究表明,儿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感统失调者占 10~30%,这种失调与先天遗传及后天环境均有关系,即使是正常发育阶段也可能会出现,且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四川省儿童工作资源中心负责人、成都理工大学李海梅教授表示,感统失调是一个临床心理学概念,通常也被叫做学习能力障碍,是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大脑综合功能发挥失调的一种表现。
并且,随着孩子的成长,除常规五感(视、听、味、嗅、触)外,其深部感觉如前庭觉、本体觉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两者对习得更高级的技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前庭觉是孩子分辨自己是直立还是平卧,是在做加速、减速还是在做直线、曲线运动的关键,与平衡感关系密切。当前庭器官受到较强烈的刺激时,就会产生恶心、呕吐等现象。
而本体觉则与触觉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是大脑可充分掌握自己身体的能力。从简单的吃饭、脱衣、写字到高难度的体操动作都需要本体觉的参与。常见的婴幼儿走路不稳,就是因为本体觉和前庭觉的统合能力还不够。
因此,从上述科学理论出发,感统训练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帮助孩子理解和适应外界的感觉刺激,使之对环境做出恰当的反应。除涉及到基本的感官功能,也与注意力、行为、情绪和学习等方面息息相关。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表明 3-6 岁为感统训练的黄金期,若错过该时期,则需要进行更大力度更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改善孩子感统失调问题。超过 12 岁的孩子,其感统能力则很难再通过后天训练改变。
02
高速发展的背后
行业乱象不容忽视
不可否认,感统训练作为早期教育中的分支,随着近几年教培机构转型等因素的催化,其发展迅速,日趋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认可。与此同时,行业出现的一些乱象也不容忽视,亟待治理解决。目前来看,行业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首当其冲的即整个行业尚无统一的标准和监管机制,导致市场上的感统训练机构及从业者质量水平参差不齐,进而致使一些不专业或不合理的训练方法被使用。此外,由于业内尚无统一标准,意味着机构在宣传上基本是“一言堂”,刻意制造感统失调焦虑,大肆鼓吹感统训练效果,以达到让家长付钱的目的。
课程收费上,目前市面上的感统课程根据授课形式不同、教学地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收费差异也较大。如线下收费高于线上收费,一对一感统训练和一对多有不同的收费标准;一线城市的收费普遍高于二、三线城市;容纳儿童各项能力的综合训练比单项训练的收费高不少。综合来看,感统训练的费用大多在每小时 100 元至 400 元之间,但也不乏近千元的“天价课”。
从业资质上,目前市场上做感统训练的人员大多冠以国家感统咨询师、家庭感统训练师的名号。但事实上,这些感统训练师和感统咨询师并没有所谓的国家认可或颁布的证书。并且,所谓的感统训练师证书并不是技能等级证书,也并非从业资格证书,只能证明学习过相关课程,多数单位和机构都可颁布类似证书。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机构考取感统训练师等相关证书时,只需满足 18 岁以上条件即可,专业上也不做过多限制,只要高中毕业就能报考。
此外,一些训练课程往往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和综合治疗。现实中,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他们在感官处理和整合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单纯进行感统训练往往无法满足所有孩子的需求,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更重要的是,尽管一些研究表明感统训练对于改善儿童的感官整合能力及相关问题有积极影响,但行业仍然缺乏足够且严谨的科学依据来支持其可靠性。这也是感统训练长期陷于争议的关键所在,需要更多临床研究来验证其实际效果。
03
失调因人而异
家长不必过分焦虑
针对前文提到的乱象问题,有业内人士认为,要提高相关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康复质量,必须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养,从理论、评估、到治疗实操,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和能力。同时,相关部门应出台能够规范感觉统合治疗的标准化管理机制,在从业人员的资质、上岗培训内容、上岗资格考核、在岗继续教育等方面出台严格有效的管理标准和模式。
与此同时,家长也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切莫因过分焦虑冲昏头脑。导致孩子出现感统失调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涉及遗传、早期发育、神经系统、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可能一些学习障碍(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或行为问题(如自闭症谱系障碍)与感统失调有关,但每个孩子的情况是独特且复杂的,具体原因需因人而异。
北京市某妇幼保健院一医生表示,儿童本身就处在快速的动态发育中,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个体发育差异也十分合理,并非真的感统失调。家长对此需科学看待,保持理性。孩子是不是存在感统失调,培训机构、早教机构无法作出专业诊断,应当由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断。
因此,如果孩子出现了感统失调的迹象,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治疗师进行评估和诊断,再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并且,家长在决定是否对孩子进行感统训练时,一定要先了解孩子的实际发育情况,单纯的感统失调也许是正常发育过程中的差异化或不成熟的表现,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帮助孩子克服感统失调带来的不适。
结语
综合来看,感统训练虽然不能彻底解决孤独症或多动症的核心症状,但对提高儿童的感觉整合能力、社交能力、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确实有所帮助,相关部门和机构如果能有序组织、合理运用,其能在教育大市场中寻找到一片安身之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创造权威IP 赋能创业者——IP百创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创造权威IP 赋能创业者——IP百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