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咕咚
“当你了解了每一种本地食物背后的故事,你距离融入本地生活就不远了。”由腾讯视频出品、稻来传媒制作的纪录片《我的美食向导》走进长沙、潮汕、喀什、温州、云之南、山西、杭嘉湖、齐鲁这八个地区。在节目中,陈晓卿和向导们以探索纯正本地风味之名,化身美食特种兵,深入街头巷尾,开启了一轮又一轮的City Eat。
在长沙站,陈晓卿探索了当地20多种风味美食,既有大众熟知的米粉、肉炒肉等,也有脑髓卷、盐菜糖包、火焙鱼等当地特色美食,揭开了网红城市标签下神秘的美食面纱,并在食物中看到了长沙厚重的过往。值得一提到是,陈晓卿还前往株洲,沉浸式感受招牌辣椒炒肉从市集到餐桌的全过程。
在潮汕站,陈晓卿走访了南澳岛、普宁、福合埕、澄海樟林古港、江东镇、韩江口等多地,一路上体验了尼仔(小管鱿鱼)、粿条汤、牛肉丸、响螺、猪脚饭、林檎等潮汕传统美食和特产。透过这些美食,我们也了解到当下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潮汕风味是明清开埠后中西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产物。
在喀什站,陈晓卿一面体验美食,既多元感受了不同寻常的馕,先后了解了有喀什人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之称的窝窝馕和埋在沙子里烘烤的库麦琪(馕的名称),也在舌尖上领悟了皮牙子在烤包子、馕坑肉、手抓饭等当地美食制作中的深度应用,还在英吉县的巴扎集市里感受丝绸之路大融合背景下的异域美食与民俗文化;一面在音乐人何力的带领下开启探店模式,先后前往了乐器店、茶馆,在特色的场景里感受当地人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食粮。
“美食本身就是人文”,《我的美食向导》并不单单展现各个地方美食的丰富、独特与多元,更有意于展示美食所承载的人文故事与价值观,而这一重诉求便是由“我”与“向导”在双向奔赴间共同完成。
从幕后到台前,陈晓卿完成“我”的新构建
因执导《舌尖上的中国》而出圈的陈晓卿,之于观众而言并不陌生。2017年从央视离职后,陈晓卿创立北京稻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稻来纪录片实验室负责人,并担任腾讯视频副总编辑,潜心打造《风味》系列内容。
不过,陈晓卿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幕后创作者以及传媒创业者,身上有着几分“艺人属性”。
他不仅以嘉宾的身份参加过《风味实验室》《圆桌派》《十三邀》《奇葩大会》等节目的录制,还参演过电影《神探亨特张》《过年好》。此番陈晓卿首次推出以个人为IP的全新纪录片《我的美食向导》,更是其从幕后走向台前的又一代表作。
从摄影机背后走到镜头前,陈晓卿在City Eat的模式中解锁不同的出场方式,或是以出租车司机眼中游客的身份来到长沙,围观湘菜的做法、品尝让他辣得冒汗的湘菜,感受长沙这座城市的火辣与沉稳;或是时隔七年怀着激动与喜悦的心情重回潮汕,在久违的潮汕菜中沉醉,重新解读这片熟悉的土地;或是以一个初次到访的游客身份品尝从未吃过的异域美食,还尝试如当地人般骑着电动车融入到喀什的车水马龙中……
在美食面前,陈晓卿会带来个性化的解读。例如,对于不同年份剁辣椒的风味,他表示:“发酵一年剁椒,就像一个年轻小伙,血气方刚,粗声大气,就是很外向。三年陈的剁椒更成熟稳健,尤其是它的后味特别绵长”;对于海纳百川的潮汕风味,他将其比作贴满标签的行李箱,里头是潮汕的传统,每一个标签都是一个不停行走的潮汕人;对于被誉为喀什人“心中最柔软部分”的窝窝馕,他认为既可以理解成喀什人离不开它,也是因为这种形状的馕能更长时间保持内部的松软。
除此之外,陈晓卿还是节目内容的推进者。纵观《舌尖上的中国》《风味原产地》等纪录片,均是以第三方的解说在推进整个纪录片的内容节奏与逻辑。而《我的美食向导》打破这一传统的叙事节奏,旁白是从陈晓卿的个人视角出发,在内容的起承转合上带来了不一样的内容呈现,让内容更有沉浸感。
虽说陈晓卿在《我的美食向导》中有着多重功能,但在拍摄过程中当路人问起他的职业时,陈晓卿还是会真诚地表示自己是一名导演。就这样,从幕后到台前,陈晓卿对创作的初心不变,并在新的内容语境间完成了“我”的重塑,成为了节目的灵魂担当。
多重含义,向导有着无限的选择空间
对于“向导”的概念,陈晓卿认为其有两重含义:
一是指带自己去找美食的那个人,也就是节目中他的数位饭搭子,这一重内涵相对显性、易懂。
“和好友一起,通过分享日常食物,更好地了解脚下的土地”是陈晓卿制作《我的美食向导》的一大初衷。在前三期节目中,陈晓卿和厨师、哲学家、考古学者、人类学家,音乐人、经济学家、作家、摄影师、制片人等不同职业的向导们在不同的城市里开启了一场又一场美食漫游。
一方面,邀请本地的朋友作为向导,以接地气的视角深入了解本土化的美食。
或是邀请当地的老口子作为向导,在长沙站中,厨师小马天未亮就和陈晓卿驱车前往本地菜场采购,在信手拈来间展示了地道农家湘菜的做法,分享对本土美食的创意想法;或是邀请离开家乡多年的人作为向导,在喀什站中,摄影师伊木然江、纪录片制作人库尔班江先后陪同陈晓卿品尝美食,他们以游子归乡的视角分享着窝窝馕、烤包子、手抓饭等美食,其间的感悟也承载了他们对于故乡的眷念以及自己来处、去处的思考。
另一方面,邀请不同领域的文化学者作为向导,感悟食物背后的人文魅力。谈及湘菜的辣,《中国食辣史》的作者、饮食人类学者曹雨认为吃辣就是感受痛苦,因为辣本质是一种痛觉,一起吃辣就会产生一种同感共苦的强烈共情;谈及潮汕的祭祖食物,历史学教授许纪霖认为食物也是一种语言,人与人的联系、人与先祖的联系都是精神性的,都需要物质作为载体,食物就是这个令其可见、可闻、可吃的载体。
二是美食本身也是向导,这一重内涵相对隐性、厚重。正如陈晓卿所说,“所有的食物都会带我们去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了解我们为什么会是今天这个样子。”的确,美食的演变与流行往往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透过长沙米粉成为早餐C位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战争与食物的关系,透过黄抓饭、非洲烤包子“桑布萨”等海外美食,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喀什作为丝绸之路十字路口的一大侧写。
此外,美食也是不同地理文化背景下地域特色的显性表达。从湘菜在辣味上的极致追求,到潮汕生鲜、甜品的特色吃法,再到喀什的馕、烤包子、手抓饭的独特烹饪,这些饮食都与地方的物产、气候等因素有关,形成了独特鲜明的美食注脚,让大众读懂美食背后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风情。
八城漫游,百味绽放。《我的美食向导》循着精神的食粮和物质的食粮双线并行的创作思路,将我、美食、向导三大要素进行有机组合,持续解锁“City Eat”的更多可能,持续拓展不同地域美食的品类多元与文化深度,以沉浸式的内容观感成为美食赛道的新景观,让陈晓卿的作品在用户群体间再现“一统饭圈”的美食魔力。
*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创造权威IP 赋能创业者——IP百创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创造权威IP 赋能创业者——IP百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