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朋朋 编辑 | 范志辉
2月24日,上海。
陶喆将自己的“音乐客厅”搬到了线下,一开场便演唱了金曲《找自己》。随后,不仅首唱了新歌《星心》,还为歌迷带来了《小镇姑娘》《流沙》《普通朋友》等一大批经典,更重新改编了《22》,情怀杀满满。除了新歌与老歌的演唱,陶喆还在现场直接模仿Loopy,被网友调侃为“陶喆爆改小镇Loopy”。
与以往演出不同的是,这次「Sofa Time with DT」的现场,台下300位乐迷都是名副其实的“喆学博士后”。他们都是在今年1月陶喆正式入驻小红书后,共同参与官方发起的喆学学历测试并拿到了满分的乐迷朋友。
这些人里有的是爱了陶喆多年的忠实歌迷,有的人视陶喆为R&B音乐之路上的领路人。虽然前期筹备时间很紧张,但陶喆本人十分重视,诚意满满地选择了「Sofa Time with DT」作为策划主题,就像身处陶喆的客厅,音乐人和歌迷们悠闲且自在听听音乐,讲讲R&B的故事。
活动结束后,“喆学博士后”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用难忘、温暖等词语来记录此刻,开始期待陶喆接下来的Soul Power II演唱会。有人用“难忘今宵”作为结语,有人记录下陶喆说歌迷是“非普通朋友”,有人对Penny亲手做的汤圆念念不忘。
从一开始的玩梗到饱含温暖的现场,在喆学效应的催化下,R&B音乐也在华语乐坛展开全新的叙事。
R&B天王的“喆学”
“喆学”大兴,今天你学了吗?
在“喆学”的众多分支中,流传最广的当属在短视频平台使用数十万次的背景音乐——乍一听是《小镇姑娘》的Remix版本,仔细听来方知是陶喆各类名场面现场的混剪。在此曲的鼓舞之下,网友们纷纷放飞自我,大胆展示人生的尴尬时刻,“谢谢陶喆”也一跃成为热门挑战,没有最尴尬,只有更尴尬。
一众名场面中,当年在《最美和声》中的即兴开场是最绕不开的存在。
彼时,陶喆作为导师参加节目。在开场的《无地自容》表演中,陶喆在紧凑的鼓点中来了一段不知所云的“哦啊啊哎哎”。多年以后回看这段cut,陶喆选择跟当下的年轻人玩在一起,回应说“并不知道自己当时在做什么”,只怪自己的衣服太丑,“有点像那个绿豹,呕吐在我的衬衫上面。”
唱歌之外,陶喆的个人行为更是让他坐实了“小品天王”的身份。比如在第28届金曲奖的颁奖典礼上,陶喆的麦克风换了3次都没有声音。转年第29届颁奖典礼上,陶喆直接自备11支麦克风,不仅台上放了5支立麦、4个迷你麦、2个大声公,还有2为工作人员举着长杆收音器。
纵横华语乐坛30年,陶喆为“喆学”贡献源源不断的文献参考,众多喆学议题,常学常新。以至于再度爱上陶喆的年轻人,恍然发觉陶喆撞脸时下的表情包顶流Loopy。当陶喆正式入驻小红书后,被一众网友誉为“华语乐坛自己的Loopy”。
在「Sofa Time with DT」的活动现场,谈及“Loppy梗”以后陶喆稍显疑惑,但也能迅速融入,还在唱歌前刻意模仿Loopy的卖萌腔,实力宠粉。
现如今,在大家争论陶喆是“偶像派”还是“抽象派”之余,他成功依靠作品质量实现了长线口碑传播,让大家再次关注并折服于他的音乐才华。近年以线上演唱会、音乐节、新作品等方式让一众网友“爷青回”,回忆起他是当之无愧的华语乐坛R&B教父,是名副其实的“实力派”。
的确,在华语乐坛的黄金时代,陶喆是当之无愧的华语乐坛R&B第一人,出道即巅峰。
1997年,本是制作人的陶喆转型成为歌手,发行首张R&B专辑《David Tao》,转年就斩获了金曲奖的最佳新人奖、最佳唱片制作人奖;1999年,他再次凭借专辑《I’m OK》获得金曲奖最佳专辑制作人奖;2002年,他在新专辑《黑色柳丁》中尝试更多元的曲风,将各类乐坛大奖拿到手软。
这三张专辑也基于专辑封面的主色调,被并称为“蓝黄黑”三张神专,也让陶喆成为娱乐圈众人的偶像。范晓萱拿到金曲奖时,直言陶喆就是自己的偶像,古巨基称陶喆为假音之神,汪苏泷、华晨宇、胡彦斌都曾是他的粉丝,在综艺里公费追星。
作为华语乐坛里程碑式的男人,不靠整活的陶喆依然抗打。最近,陶喆与单依纯合作的《天天》舞台惊艳众人,被网友誉为“顶级的R&B现场”,并在多个平台登上热榜。
出道30年后,越来越多的人从抽象乐子入门,最后折服于R&B天王的魅力中。在互联网平台上,陶喆在“找自己”的信条中,终于可以自在地做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在微博上,他会分享自己的资讯动态;在B站上,他分享自己的深度音乐产房。在最近入驻的小红书上,他综合“喆学”和“天王”两个身份,呈现出一个更完整的、立体的陶喆。
比如他会分享自己的巡演幕后,邀请大家说出自己的期待,最后还要调侃自己带墨镜是为了帅,而不是得了麦粒肿。在陶喆的音乐客厅里,他习惯松弛地靠在沙发上,给大家科普R&B的知识,推荐自己喜欢的音乐。面对年轻时的非主流形象,他会陷入战术性失忆,直言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全网在催发新专辑时,他则不紧不慢地为自己的专辑过生日。
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爱上陶喆,或许正是因为他始终鲜活而松弛。一边在严肃认真地做音乐,一边与年轻人玩在一起,没有距离感。
音乐和喆学,成为了陶喆在当下被粉丝们关注和喜爱的一体两面。
爱上R&B的年轻人
在陶喆入驻小红书以后,平台发起了#陶喆的音乐客厅 、#血型是rnb型 等话题。细看这些话题下的互动,不难发现,陶喆的抽象整活背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爱上这一音乐风格。
在小红书的相关话题页,有像@ARVII 一样的专业音乐制作人,分享自己的R&B创作日记,让音乐承载当下一刻的心情;有像@一个汪汪 这般的专业歌手教唱R&B并进行示范,许多音乐爱好者则涌向评论区,请教转音、音准等相关问题;还有像@甜田甜Tiani 这样的用户,乐于分享自己单曲循环的R&B歌单,拯救大家的歌荒难题。
而在站外,R&B主题歌单在音乐平台最高播放量近4300万,是热门Hip-Hop、蓝调等主题歌单的4倍。凡此种种,这或许意味着,华语乐坛正在兴起一场R&B的全面复兴。
从音乐本身的特质来看,当如今的年轻人开始追求“人生是旷野,而不是轨道”的生活态度,在既定的生活中寻觅更多关于自我、关于自由的更多可能时,对于音调没有强行规定的R&B歌曲,就顺势成为了他们生活的BGM。在多情温柔的转音、丰富的和声色彩、独特的律动中,年轻人正在邂逅自己久违的松弛感。
而从传播环境来看,陶喆的翻红为公众发现并爱上R&B音乐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随着小红书等社区平台的兴起,让音乐人与音乐爱好者的距离无限趋近于零,小众风格的音乐人与听众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和直接。而音乐人、音乐爱好者的自发传播,转而又反哺到作品,为作品带来更多的曝光机会。
我们也注意到,在“喆学”大兴之前,就已经有许多R&B相关的内容创作者活跃在小红书上。
例如,@Moodshop 从2022年5月开始,每个月分享国内外的R&B品质新歌,盘点R&B的神级现场和优秀音乐人;@RAFA MUSIC LAB 在分享R&B佳作的同时,还通过“一分钟做Beat”的企划分享自己的编曲日常,向大众科普R&B音乐。
除了音乐博主之外,许多R&B音乐人也将小红书作为自己分享、发布音乐作品的主阵地。
例如,自称治愈系R&B音乐人的@yanran ,就会在小红书上发布自己的翻唱作品合集,其中涵盖到了《Crazy In Love》、《Moon River》等多首经典。此外,她还会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参演的音乐节和演出预告,发布新歌后也会第一时间分享在小红书上,在粉丝眼中,她的歌和她的人一样,永远浪漫且自由。还有音乐人@Haezee黄玮昕 ,她大多数时间都在录音室里,轻阖双眸,手执话筒,将R&B唱出一种微醺感,有时她也会分享自己的穿搭和旅行plog,与大家分享自己音乐之外的生活。
可以看到,R&B在小红书上的全面翻红,与其说带火了一种音乐风格,不如说带火了一种文化。在小红书用户创作的内容中,既涵盖到了音乐人及音乐创作者,又涵盖到了相关的乐评人和音乐博主,既传播了音乐人的音乐作品,又彰显了他们的自由与快意的人生态度。
与此同时,小红书官方也在通过各类企划进一步推动R&B音乐的传播势能。
一方面,小红书音乐官方账号@音乐薯 会不定期地推荐宝藏R&B音乐人,并通过#歌不荒俱乐部 推荐网友力荐的R&B歌单,锁定当下年轻人间的流行趋势,将R&B音乐链接给更广泛的受众;另一方面,在小红书第一张原创音乐合辑《So Delicious 对味》中,也有非常优秀的R&B作品。如其中@余孟霏FEI 的《Don’t Call Me Bae》就是一首Alternative R&B,歌曲将人声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余孟霏FEI的转音丝滑往复,韵味十足。
基于小红书社区特性,平台上的R&B往往有一种突破音乐本身的生命力。对于创作者而言,音乐往往成为他们生活的延伸,因歌曲而来的用户,会被音乐人的人生态度所吸引,关注到音乐人的日常,更能为音乐作品的内核所生发共鸣;对于听众而言,在音乐品味中找到同好,往往能够摆脱市场、流量所既定的标准,让热度与喜爱成为同义词。
如此一来,R&B遇上小红书,对于创作者和音乐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件幸事。在这一新阵地中,大家真诚地交流与分享,自然便有更丰富的音乐体验,更好的音乐调性。
结语
近几年,音乐内容作为小红书平台上的独立垂类,发展势头正劲。
坐拥5000万的庞大创作者群体,加之去中心化的运营理念,小红书为多元的音乐创作者与爱好者打开一片全新的天地。如年轻人将看Live视作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小红书顺应趋势,推出“听现场不鸽倡议”项目,联合各地的Livehouse和音乐人,为年轻人营造观演氛围;再如当年轻人爱上黑胶的复古感与仪式感,小红书则推出“黑胶入门指南”项目,为黑胶爱好者们打造交流的平台,互荐好音乐,也让越来越多处于观望阶段的爱好者,迈出了收听黑胶的第一步。
在众多项目企划中,小红书不仅汇集了众多优质的音乐作品,更围绕“种草好音乐”这一核心理念,逐渐构建了一个用户交流、分享、依赖的音乐社区。在这一社区中,创作者与爱好者的idea碰撞,让音乐挣脱旋律与歌词本身,成为一种态度和文化的交流。
在这里,音乐人的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强化,他们可以与受众形成一对一的强链接,也让音乐作品之外的风格、文化等也有了更深度的交流土壤。在这里,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音乐喜好、感受、见解,也可以参与音乐话题的讨论、互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化氛围。
可以说,音乐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而这种氛围将为有质量、有意思的好内容提供更鲜活的养分。
排版 | A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创造权威IP 赋能创业者——IP百创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创造权威IP 赋能创业者——IP百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