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小时出500杯,投诉三次辞退?Manner逼疯员工…?

一边歇斯底里的咆哮:「你投诉啊」!一边将咖啡粉泼向顾客……一场大战要不是隔着岛台,就真的燃起来了……‍

8小时出500杯,投诉三次辞退?Manner逼疯员工…?

好巧不巧,同一天,另一段视频中的顾客就没那么好运了,男店员冲上去就给女顾客一个耳光……‍‍

8小时出500杯,投诉三次辞退?Manner逼疯员工…?

想必,这两段视频,喜欢吃瓜的柴油们一定刷到了,知名网红咖啡品牌Manner,两家店,同一天店员与顾客发生激烈冲突。

视频中,店员情绪崩溃,「上帝」瞬间成为情绪释放的活靶子,本来花钱去买杯咖啡,结果被撒咖啡粉,打耳光……‍‍‍

这样的「盛景」放眼古今中外的服务行业,都是「孤品」!事情发生后,一天内,Manner更是以多个词条霸占了主流社交媒体多个热搜、头条。

8小时出500杯,投诉三次辞退?Manner逼疯员工…?

不少吃瓜群众表示,情绪这么不稳定,干什么服务行业?‍

8小时出500杯,投诉三次辞退?Manner逼疯员工…?

可是,当同一品牌两家不同的店,同一天发生类似的事情后,有些吃瓜群众也开始反问,这员工的情绪到底是怎么来的?

尤其,内部的监控,像有预谋的公开,背后事情怕是没那么简单……于是,舆论的风向就开始起变化了。

比如有网友就表示:「Manner咖啡店员工工作量巨大,我们公司楼下的店之前每天就一个员工,订单多的时候出餐要等一个小时,员工肯定也很郁闷

8小时出500杯,投诉三次辞退?Manner逼疯员工…?

每一个发疯的员工背后都有一个压榨的公司」「反正投诉也是开除,先发泄一下」「其实上次我跟我表弟去manner买,发现的问题是那部咖啡机器太小了好像只有两个头还是,就商用的话完全不够,我表弟说这样慢迟早要出事,果然说」

8小时出500杯,投诉三次辞退?Manner逼疯员工…?

显然,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这两个和「上帝」冲突,甚至是对上帝大打出手的打工人,或许并不是情绪不好,而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导致的情绪失控……

8小时出500杯,投诉三次辞退?Manner逼疯员工…?

同作为人、同作为牛马的这届吃瓜群众,或许对黄一鸣们抱着孩子让叫王思聪爸爸很难共情,但对这种高强度工作压力导致的情绪崩溃,可太有共鸣了。

随着这种共鸣的持续发酵,关于Manner咖啡真实的工作环境,也被逐渐揭开面纱。‍

比如有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我见过的manner门店没有超过两个人的店员的,又要负责做又要负责销售还要打扫卫生老实讲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是个人都会有火气」

8小时出500杯,投诉三次辞退?Manner逼疯员工…?

而在视频里,我们也看到,这两家出事的Manner门店,肉眼可见的员工,没有超过两个人的。‍‍‍

这几年,随着新茶饮市场的火爆,大家或多或少都见过排队的场景,在一些大牌如喜茶、霸王茶姬门店前,买杯奶茶,等上一个小时,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8小时出500杯,投诉三次辞退?Manner逼疯员工…?

而这些品牌,我们也可以看到,店里同时工作的员工,大概都是七八个人的配置,小柴也咨询了一个加盟霸王茶姬的朋友,他表示:霸王茶姬小的店同时在岗5-7人,一般正常的店7-9人,大店看营业额,同时在岗的20人的都有……

8小时出500杯,投诉三次辞退?Manner逼疯员工…?

纵使是这么高的人员配置,我们排队的时候,也明显看到,这些门店员工,也似乎没有任何机会偷懒歇一歇。

即使是同行瑞幸、星巴克们,人员配备也基本上在3-5人,且分工也比较明确,负责下单的下单,物料的物料……

8小时出500杯,投诉三次辞退?Manner逼疯员工…?

那么作为网红咖啡店的Manner,两个员工是什么概念呢?据媒体报道,Manner门店日均能卖出500杯咖啡,经营良好的门店,甚至能卖到700杯。

另据亿欧网数据,上海一家Manner标准写字楼店的工作日出杯量可达500-1000杯。

8小时出500杯,投诉三次辞退?Manner逼疯员工…?

两个人,一天出500-1000杯咖啡,还要负责线下下单买单、外卖单打单包装,还要补充物料、打扫卫生等等一系列工作,他们似乎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

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咖啡制作的效率必然高不到哪里去,那就面临卖一杯,被催一次,甚至几次的苦恼,长此以往,在工资只有几千块的情况下谁能不崩溃。‍‍‍‍‍‍‍‍

而以上,还是最为乐观的状态。还有更夸张的,据界面新闻,Manner会按照门店业绩分配人手,日营业额5000元以下的,一个店只派一个人,日营业额在6000元及以上的才会派两个人。

8小时出500杯,投诉三次辞退?Manner逼疯员工…?

意味着在营业额5000以下,一个人要把所有的活都干了,据媒体援引一名内部咖啡师透露,若要达成5000元的日营业额目标,该员工每天至少需要制作333杯咖啡。‍‍

还有Manner员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8小时内个人出品500杯咖啡」,什么概念呢?大概一分钟一杯,这个数据看上去非常离谱,真假未知。

8小时出500杯,投诉三次辞退?Manner逼疯员工…?

但就按三百多杯可推论的数据算,大概不到3分钟,就要完成一杯咖啡制作,当然,如果算上下单、打包、物料、打扫卫生的时间,这个时间,还要再压缩。

除此之外,今天另一条关于Manner的热搜,也体现出,Manner对员工的考核还非常苛刻——Manner员工被投诉三次将被辞退。

8小时出500杯,投诉三次辞退?Manner逼疯员工…?

据Manner员工向媒体爆料,Manner对顾客投诉的第一处理方式就是直接退单,造成投诉的员工会被总部「开单子」,规定称,累计够三张单子就会被辞退。

而同时,据称只要消费者一直投诉,就可以一直免费喝Manner,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投机的消费者就多了,但员工遭殃了。

对此,有网友表示:太压榨员工了,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活,谁能受得了这么超负荷的工作量。

8小时出500杯,投诉三次辞退?Manner逼疯员工…?

也有网友表示:三次就被辞退…那这个投诉的定义是什么呢?万一有些无理取闹的顾客没事找事怎么办?打工人真的很难,已经很卑微了,每天还要辛苦工作…那谁来保障打工人的权益。

此外,还有一条热搜话题显示,便是一线城市,Manner的咖啡师月薪也基本约在5000元。

8小时出500杯,投诉三次辞退?Manner逼疯员工…?

例外情况是员工疯狂加班、舍弃双休,才能拿到额外薪水奖励。同时员工需要随时听从公司派遣去往任意门店工作,排班时长也是公司掌握绝对主导权。

一个人干几个人活,还要拿比别人低的工资,只能说这届牛马,越来越难了……

有吃瓜群众对此表示:这不纯纯牛马吗,在一线城市才这些工资不得不说员工压力真的很大

8小时出500杯,投诉三次辞退?Manner逼疯员工…?

自然,从两起员工情绪崩溃也不难看出,员工是存在问题的,但Manner自身的问题才是问题的根源,而也正是这些问题,导致员工逐渐丧失了服务意识,而将情绪输出给无辜的消费者。

这一局,好像没有赢家!那么,像这样的品牌,还如何持续发展?

Manner作为咖啡市场「新秀」,算下来,还比瑞幸早成立两年,至今已有9年历史,一开始,Manner或许只想做一个基于上海市场小而美的品牌。

8小时出500杯,投诉三次辞退?Manner逼疯员工…?

成立后的3年间,MANNER一直只有3家门店,但随着瑞幸的搅局,咖啡市场的天变了,Manner显得有些被动,不得不展开疯狂的扩张。

2018年,Manner开始引入资本,先后获得来自今日资本、H Capital、淡马锡、美团龙珠与字节跳动的投资,在资本的助力下,也就是2019年,Manner正式走出上海,开启了全国布局之路。

Manner的扩张,速度还是非常快的,到了去年10月底,随着北外滩国客滨江店的开业,Manner直营门店数量正式达到1000家,到了去年11月,其门店数量突破 1200 家。

8小时出500杯,投诉三次辞退?Manner逼疯员工…?

截至今年6月20日,窄门餐眼显示,Manner总门店数为1295家,分布在全国24个省份,覆盖58座城市。

不过,Manner的扩张,依然坚持直营模式,这也意味着在当下的咖啡市场,Manner在经营和成本控制方面,远没有走加盟路线的瑞幸、库迪们灵活。

另一方面,虽然直营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但直营也意味着更加高昂的成本,或许这也是Manner压缩门店人员配备的因素之一,但随着扩张的加速,相关的问题开始暴漏,或许员工与顾客之间的冲突只是一个缩影。

8小时出500杯,投诉三次辞退?Manner逼疯员工…?

如何在成本控制、利润与以人为本的理念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将是Manner接下来要解开的第一道难题。

至少,扛在员工身上的这座大山不减重,顾客在Manner这里很难成为「上帝」,毕竟对于品牌来说,门店的员工才是一个品牌最真实的底色……

柴狗夫斯基©️

作者|小柴壹号

编辑|谭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创造权威IP 赋能创业者——IP百创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创造权威IP 赋能创业者——IP百创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6月21日
下一篇 2024年6月21日

相关推荐

  • 杰华特在苏州西安成立公司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杰瓦特微电子(苏州)有限公司、杰华特微电子(西安)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分别为2000万人民币、1000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均为黄必亮,经营范围均含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制造、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销售、集成电路设计、电子产品销售等,均由杰华特全资持股。 天眼查信息: https://www.tianyancha.com/com…

    2024年7月25日
  • 轻医美的上游遍地“吃饱”?

    摘要:医美市场,没有创新?

    文丨罗弋

    出品丨消费最前线(xiaofeizqx)

    近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官网显示,武汉奇致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IPO申请已获受理。这家公司或许在普通的消费层面并不熟知,但要提及“光子嫩肤”,就不得不提到这家公司,2021年,奇致激光将激光技术与医疗美容结合,算是正式在“光子嫩肤”这一概念引入了国内的医美市场。

    这些年,以玻尿酸、肉毒素、皮肤再生产品和光电射频仪器为主的轻医美行业发展迅速,并成功带飞上游企业。除了奇致激光,其他风口项目下的华熙生物、爱美客、昊海生科也发展得如日中天。

    从行业角度来看,轻医美算是间接拯救了医美大市场。据悉,注射+光电的非手术医美在2020年爆火,凭借一己之力把原本萎靡不振的线下医美赛道从边缘线上拉了回来,根据统计,仅仅一年之内,以抗衰出名的热玛吉就增长了137.4%。

    时至今日,我国的轻医美市场规模扩张到798亿的规模,根据中信建投的数据,预计2024年中国医美市场的规模将达到3000亿元。随着“光子嫩肤”第一股的到来,或许,这个行业比我们想象得还要暴利。

    上游吃肉,下游喝汤?

    在整个医美行业,分三大产业链。首先位居上游的显然就是奇致激光、华熙生物、爱美客这一类原料设备的供给企业;剩下两类分别是中介、代理经销商,以及各大美容机构。前者以新氧为代表,后者有Yestar艺星整形、华美、美莱等等。

    尽管站在一条产业链上,但它们的命运却不尽相同,医美上下游的毛利率天差地别。新氧数据显示,在整个医美市场,上游药品耗材的产品毛利率平均在50%-90%的范围内,净利润率在20-50%之间。

    而中游那些代理经销商平均毛利率在20%-35%之间,净利率水平在5-15%之间。下游美容机构,普遍毛利率在40%-70%之间,净利率只有10%左右。从奇致激光这类光电设备企业身后的资本布局,就能看出医美上游企业的日子多么风光。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1年至今,仅光电医美上游产业链,就有芙迈蕾、南京佰福、雅光医疗、京渝激光、威脉医疗等超30家企业获得融资。而投资机构包括但不限于腾讯、小米、软银、IDG、北极光、高盛、高瓴……奇致激光背后站着的则是新氧。

    2222222222

    细看这些上游企业,家家赚得盘满钵满。

    奇致激光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及2023上半年,奇致激光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8亿元、2.4亿元、2.5亿元和6260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2883.4万元、3356.8万元、4022.3万元和1112.3万元,毛利率达到55.5%、57.8%、55.6%和59.9%。

    “玻尿酸大户”华熙生物跟主打“溶液嗨体”的爱美客毛利率也不容小觑。2023年上半年,爱美客实现营业收入14.59亿元,同比增长64.93%;净利润为9.63亿元,同比增长64.66%。去年,爱美客2022年的毛利率高达94.85%,比同年茅台还高。

    华熙生物发布2023年一季报,报告显示营收 13.05亿元,同比增长 4.01%,归母净利润 2.0亿元,同比增长 0.37%;其中毛利率 73.78%。对比以上三家,新氧的财报实在惨不忍睹,2023年第一季度,新氧总收入为3.1亿元人民币(4520万美元),同比增长3.2%。

    但即便处于增长状态,新氧净利润却在亏损,归属于公司净亏损为1190万元,2020Q1、2021Q1、2022Q1、2023Q1,新氧的净利率分别-19.66%、-12.87%、-22.37%、-3.58%。医美上下游的差距到底出在哪里?

    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成本,尤其是营销成本。

    这个行业烧钱的力度不亚于任何一个泡沫风口。以新氧为例,新氧在2022年四个季度以及今年Q1的单季度营业成本分别为1.07亿、1.05亿、0.94亿、0.88亿、1.14亿,营业费用分别为2.72亿、2.47亿、2.37亿、2.13亿、2.3亿。医美机构成本构成中,主要是营销成本,能占到总成本的30%-50%。

    相比于要疯狂营销的下游企业,上游的供应商基本没有这个困扰。因为一旦踏入营销泥潭,就连华熙生物都撑不住,一直以来,华熙生物跟爱美客几乎平分医美供货天下,但从2023年,华熙生物开始逊色。

    2023年半年报,华熙生物营收增速仅为4.77%,净利润增速还首次出现下滑,反观爱美客营收增速和净利润增速始终在60%以上。原因无他,这几年,华熙生物逐渐开始面向C端消费群,如此一来,营销投入疯狂上涨。

    2022年,华熙生物的销售费用高达30.49亿元,同比增长25.17%,其中线上推广费用17.22亿元,占销售费用的56.48%。医美的钱不是那么容易赚,上游独善其身,也是因为有下游在负重前行。

    医美赛道,跨界“上瘾”?

    医美供应链在年轻人从未消失的颜值焦虑中一度能“点石成金”。华熙生物跟爱美客大放异彩的同时,不少企业也在悄悄跨界医美赛道,尤其是一些医药企业。以华东医药为例,这家资深药企最典型的医美产品是1.8万一针的少女针。

    2021年4月,华东医药旗下子公司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公告一出,股价就瞬间飙升,最大涨幅比例一度达到了120%。得益于少女针,去年,华东医药实现营收377.15亿元,同比增长9.11%;净利润25.33亿元,同比增长8.2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99亿元。

    2023年,这股跨界热潮还在继续。

    今年年初,云南白药宣布旗下的医美业务进入试运营阶段;4月份,复星医药宣布入局肉毒素市场;博瑞医药、常山药业也先后计划加入减肥药阵营,10月份,有消息称博瑞医药董事长亲自尝试减肥药,这则非官方的小道消息直接让博瑞医药股价上涨20%。

    此外,还有特一药业、江苏吴中、兴科蓉医药、四环医药、康哲药业……这些企业要么亲自研发产品,要么收购增添医美业务管线,总之,想要在医美市场分一杯羹的心思再明显不过,毕竟轻医美项目,如今也算是一项高端消费。

    华东医药有近乎两万的少女针,爱美客的高端玻尿酸每毫升也在五位数,其他项目中,以光电类的热玛吉为例,每次客单价在12000到20000元之间,光电类价位稍低的热提拉和Fotona 4D Pro,客单价也分别在8000到10000元左右,和5000到8000元之间。

    高昂的客单价能让企业快速实现产品盈利。

    但跨界也要承受不小的压力。以华东医药为例,这家医药公司为医美板块投入不少,企业年报显示,2018年,公司以近15亿元的价格收购了英国Sinclair,用来生产少女针,2021年、2022年又分别收购国际能量源医美器械公司High Tech和Viora,仅前者就耗资6.6亿元。

    这样投入所带来的后果就是2020年华东医药的营收、扣非净利润双双负增长。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华东医药营收为255亿元,同比下降7.7%;扣非净利润20.31亿元,同比下降2.36%。要知道,在此之前,华东医药上市20年几乎无亏损。

    此外,企业现在跨界医美也多少有些迟。

    这个行业一众巨头无论主要业务重心是什么,都在积极布局第二、第三业务线。去年,华熙生物通过收购益而康生物51%的股权,正式进军胶原蛋白产业领域;爱美客则将下一步的计划放在再生材料与肉毒素上。

    昊海生科盯上了光电设备,2022年,公司花费2.05亿获得激光医疗设备厂商欧华美科63.64%的股权,开始涉足以奇致激光为代表的射频及激光美容领域。留给其他企业跨界的机会似乎不多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目前的高端激光医疗设备,实际还在靠进口。奇致激光也好,昊海生科也罢,在市面上都打不过以色列飞顿与欧洲之星。此外,进口玻尿酸也占据着大约65%的市场份额,国家药监局批准的48款医疗器械玻尿酸中,有19款是来自8家国外厂商。

    没有技术,再怎么迎着风口跨界都是无能为力。

    医美市场,没有创新?

    在年轻人的话题中,医美的讨论度永远不过时。在小红书上,有关“医美”话题的总浏览量已达6亿人次,各种针剂与光电的消费热度持续数年,经久不衰。根据调查,在轻医美项目中,光电项目连续三年成为最受欢迎类目。

    数据显示,2022年光电医美项⽬GMV达43.63%,相比注射类和其他项目,光电医美仍为轻医美项⽬最“吸⾦”项⽬,同时也是轻医美项⽬第⼀⼤品类。注射项目中,玻尿酸仍然占大头。

    这不仅能反应出当下年轻人抗衰之心强烈,还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医美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至少这几年的创新力不足,迟迟没有突破性技术。就连行业相关人士都直言:国内医美一些关键技术在挂着创新的名义,持续研发。

    以华熙生物为例。这些年,华熙生物似乎陷在创新泥潭里难以脱身,甚至在从B端往C端走,但在C端的布局也仅仅是用玻尿酸原料为基底开发的商业化产品,一度从护肤品延伸到了零食饮料。

    333333333333

    例如华熙生物推出玻尿酸水品牌“水肌泉”、玻尿酸食品品牌“黑零” 和透明质酸果饮品牌“休想角落”等三个品类。但以天猫旗舰店的数据来看,黑零和休想角落的月销量购买人数基本上还是在300-400+,玻尿酸水被频繁诟病智商税。

    事实上,华熙生物为研发所付出的投入不算少。

    年报显示,2022年华熙生物研发费用约3.82亿元,较上一年增长了36.52%;近三年研发投入在总营业收入的占比,较上一年保持了稳定增长,2020年、2021年、2022年华熙生物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5.36%、5.75%、6.1%。

    这其中,华熙生物尤其对新的生物活性物产品感兴趣。2022年华熙生物完成3个化妆品新原料备案,全年进行原料及合成生物研发项目有116项,涉及胶原蛋白、麦角硫因、人乳寡糖等新赛道新领域。

    据公开资料披露,华熙生物目前已经在合成生物领域投入近20亿元,并通过这一技术已经开展多种生物活性物的研究项目,但到目前为止,华熙生物还没有任何一项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生产的产品上市,只有部分原料处于中试阶段。

    不创新不行吗?华熙生物稳坐国内玻尿酸龙头宝座,看似前路没什么曲折。但玻尿酸从原料到终端产品,价格都在逐年下降。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玻尿酸原材料的平均价格已由2017年的210元/克,逐渐降至2021年的124元/克,降幅超过4成,并且未来还有下降趋势。

    巨头显然不能切断创新,只啃老本。

    再看光电产品的发展,一直以来,光电医美设备都参差不齐。据中航证券,消费者在持牌/非持牌医美机构能够接触到被称为“射频医美器械”的设备数量超过200种,但多数器械属于无显著疗效的“山寨设备”,仅有30余种在欧洲、美国、日本或韩国通过当地医疗器械认证。

    截至2021年10月,国内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射频医美器械其实只有21款。正在IPO的奇致激光也曾因为产品质量问题接连失利。此前,奇致激光因产品不符合标准规定医疗器械,被武汉市食药监局警告,责令停止生产不合格的医疗器械,并处罚款10000元。

    巨头尚且如此,何况其他玩家,医美乱相背后一出出悲剧与技术创新停滞有莫大的关系。

    消费最前线,曾用名锦鲤财经,为您提供专业极致中立的商业观察,公众号:xiaofeizqx。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2023年10月26日
  • 华为申请非凡探索商标

    天眼查知识产权信息显示,近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申请注册2枚“非凡探索”商标,国际分类为科学仪器、珠宝钟表,当前商标状态均为等待实质审查。 天眼查信息:https://www.tianyancha.com/company/24416401/zhishi

    2024年7月31日
  • 乘数字化东风,粤西产业集群“质变”

    2023年我国GDP超126万亿元,同比增长5.2%,作为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在其中挑起了大梁。 广东省两会报告显示,2023年广东地区GDP达到13.57万亿元,是全国首个突破13万亿元的省份,总量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集群发展和转型升级,成为广东省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据了解,广东正大力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其中,曾经被认为拖…

    2024年1月25日
  • 侵权宋轶黑粉被判赔并道歉

    #侵权宋轶黑粉被判赔1万# 天眼查法律诉讼信息显示,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向徐某公告送达宋轶与其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件判决书,判决徐某向宋轶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合理支出5000元。 天眼查信息:https://www.tianyancha.com/search/t100?key=(2023)%E4%BA%AC0491%E6%B0%91%…

    2024年7月2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邮件:939297903@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