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平台销声的第N天,这次坐不住的是蔚来。
近日,蔚来注册相关汽车销售服务公司,其业务赫然包括网约车。滴滴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网约车重新站在风口浪尖上不是一日两日了。这个市场风雨数年,归来后依然炙手可热,根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的最新统计,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国共有277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
与此同时,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453.0万本、车辆运输证183.7万本,环比分别增长3.1%、4.3%;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6月份共收到订单信息6.4亿单,环比上升20.7%。一句话总结,无论是营运,还是订单需求,网约车市场都存在巨大的诱惑。
在蔚来下场之前,腾讯跟华为的野心就早早暴露出来,群龙无首,显然他们都有点急了。
战火已起,蔚来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从整体数据来看,滴滴之后,偌大的市场还是有机会的。
尽管无数声音依旧拿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来给滴滴寻找安慰,但想要继续坐稳龙头是不可能的。2022年第一季度,滴滴出行业务日订单量(包含共享单车)由2500万单降到2000万单,降幅高达20%。
来自草莓派问卷在平台做的一份调研数据显示,74.1%使用过滴滴打车的网民表示自滴滴下架,使用频率有所减少,据悉,自下架以来,滴滴的其日订单量平均减少了20%,市场份额也掉了两成。
位置突然空出来,曾经围在局外垂涎的企业便开始伺机而动,硝烟再起,无论是老玩家,还是新资本,一时间的斗志都积极昂扬。以美团为例,本来美团几乎都要放弃网约车,一看到市场苗头,迅速重新上架打车app。
更有意思的是,美团打车的反应能力惊人,一个月重新覆盖了100座城市,到了第二个月,数据增加到200座。与美团一齐出手的还有老将曹操出行、高德、哈啰出行、T3出行,每家的营销与补贴都不可小觑。
资本对网约车的热情在去年就被瞬间点燃,据天眼查不完全统计,2021年网约车相关行业共发生约16起融资事件,从已披露的金额看,融资总规模超百亿元人民币。就连曹操出行、T3出行也先后拿到了38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与77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
老大退位,机会似乎会落到每个人身上。
但真的是这样吗?市场蓦地空缺,被压在暗处那么的平台在短时间内尚准备不足。从表面来看,那些卷土重来的平台的确收获不小,以T3出行为例,公开资料显示,T3出行截至今年5月已进驻国内90座城市,绑定车辆达80万辆,累计注册用户接近9500万,3月订单量相较2021年7月增长116.9%,日订单量峰值达300万单。
只是,在爆单的前提下,各大平台的短板也暴露无遗。据黑猫投诉统计,去年7月,突然受到市场宠爱的高德打车投诉环比增加168%,同比暴增1131%;T3出行投诉环比增加23.2%,同比暴增1162%;美团打车投诉环比增加68.9%,同比增加300%。
此外,网约车的出行客单价一直不高,就算是如日中天的滴滴,曾经3.77亿年度用户累计创造了1900亿元原始交易总额,平均每位用户一年在滴滴支出不到600元,每月不足50元,据悉,2021年Q1中出行市场客单价只在24元左右。
这对蓄势待发的玩家们无疑是一记重锤。
蔚来不是第一家想要入局网约车的车企,仅仅是对它自己而言,也不是第一次对这个市场动心。2020年8月,蔚来就曾与嘀嗒出行达成一项合作,蔚来鼓励支持蔚来车主用户注册嘀嗒顺风车,嘀嗒出行则会为蔚来车主注册开通绿色审核通道。
兜兜转转,嘀嗒终究没有实现蔚来的出行梦。如今,再次进攻的蔚来们真的准备好了吗?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出行的下一个输出模式到底是什么?
出行市场显然长盛未衰。
根据威尔森汽车智能决策发布的《2021出行行业市场洞察》报告,2025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预期将达到4341亿元,2022-2025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复合增速约为10%。不光蔚来在觊觎,整个造车新势力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例如,今年8月,几乎跟蔚来没差几天,理想汽车被爆出密集申请了多个“李想出行”商标;小鹏汽车推出出行品牌“有鹏出行”,已经投入部分小鹏G3车型,并开始投入试运营;威马汽车推出以威马EX5为主的“即客行”。
走过单纯的服务时代,出行市场后时代因为各方势力的涌入,渐渐变得更加精彩。如果说前半场是互联网大厂们积极构造的一个服务模式,那接下来,新的输出模式势必要发生改变,无论是更高效的智能体系,还是更良性的出行生态。
此前,曹操出行就在融资发布会中提到一个战略叫“N立方战略”,这一战略的关键词绕不开定制化、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这无可厚非,毕竟只将出行上线化,无论是对于供给端,还是需求端都陷入严重不满足状态。
特别是平台,出行市场急需一个高效的输出模式早在滴滴时代就开始了。此前,滴滴跟比亚迪合作过定制车,高德、美团这些互联网企业本来就有用户优势,首先要解决的是B端,环顾曾经的出行领域,几乎人手一家车企。
享道的背后是上汽,曹操出行的控股股东吉利,以及长安、一汽、东风等联合控股的T3出行。时至今日,只掌握车企远远不够,毕竟车企一个两个都自己下场了。要么死命补贴,拉拢用户,要么建立车队,掌握司机的两种传统路径都慢慢不再新鲜,下一场序幕悄然拉开。
这其中,华为跟百度的动作最为明显。2022年7月份,华为面向会员,开始众测“Pelal出行”,华为入局出行业务的方式是地图+聚合平台,对于这两者,华为皆有料可讲,前者,2020年,华为曾在海外上线花瓣地图,至今已覆盖160多个国家与地区。
后者,2022年初,鸿蒙系统覆盖2.2亿手机用户与1亿物联网用户,出行智能化的锣鼓就此敲响。百度则更先进,用无人驾驶切入出行领域,到目前为止,百度的“萝卜快跑”在武汉经开区已投入20辆自动驾驶车辆,其中5辆为全无人驾驶车辆,共设立63个推荐上车点。
卷过补贴与营销,不玩点新鲜的,只怕这个市场的巨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新势力花式“拯救”网约车?
能够很清晰的感知到,如今出门打网约车看到绿牌的机率越来越大,特别是今年油价暴涨后,比亚迪几乎成了网约车里最常见的存在。
2022年无疑是新能源汽车注册登记爆发的一年,数据显示,在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的新注册数量占总车数的19.90%。单看网约车市场,这个领域俨然成了新能源汽车的典型增量市场,以成都为例,截止到2022年5月,成都市合法的网约车运输证达到了12万本,其中新能源车占到了8万。
也就是说,成都网约车的新能源占比高达66%。
新能源之所以能称霸网约车,原因不难猜测。从用车成本就能很好地解释这一问题,有媒体统计过,在网约车市场,补能加电成本比加油每天要节省费用大概为200到300元不等,一个月新能源车相对于燃油车或者是油改汽的士车就可以节省5000元到9000元/月,油价破九后,反差只会更加明显。
诚然,除了电车强势取代燃油车,新势力正试图用各种造车基因来重新解读出行领域。比如无人驾驶,为什么无人驾驶被网约车市场不断想象?归根到底,这个行业的人力成本不可小觑,滴滴退场后,平台最高调的不是抢乘客,而是抢司机。
根据报道,美团打车一度对在北京注册的司机,可享受限时专享 3 日单单流水 + 20%,最高 1000 元阶梯大奖等;高德则启动了暑期免佣季,对于 7-9 月暑期打车高峰季,高德打车免佣联盟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新司机推出了新手免佣卡,新手司机在领取新手免佣卡后,连续 7 天,每天前三单享受免佣。
新势力真的能拯救网约车吗?首先在成本问题上,的确让行业松上一口气,2022年7月份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无人车的成本才25万。不过,技术升级对企业是好事,对用户而言就没有那么简单。
以无人驾驶的网约车为例,出行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固定的,乘车人只能按照自己行程就近选择,且出行覆盖的区域只能在试运营的范围内,行程计价明显高于一般网约车,16元的起步价远高出出租车起步价的60%,且乘车人年龄必须在18岁到60岁之间,需实名认证。
当然,造车思维延伸到出行市场,新势力到底是为了吃掉滴滴后时代的市场,还是为了更好的反哺自身?其实这个问题值得考究,例如华为,其入局网约车被不少人解读为要凭借出行领域产生大量道路数据,反哺华为自动驾驶系统的开发。至于蔚来,尽管蔚来并没有明确的消息来答复入局网约车的目的,但应该也不难猜。
此前,蔚来被爆要布局中低端市场,定价大概在10-20万之间,这一市场也是传统意义上受众最多,竞争最为激烈的主流消费市场,可惜被比亚迪牢牢占据,买辆三十多万的车去跑网约似乎不太现实,绿牌占据出行市场,如果暂时切不进消费群,蔚来的低端计划从出行领域迂回也未尝不可。
资本没有平白无故的热情,有的只是蓄谋已久的深远。
道总有理,曾用名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同名微信公众号:道总有理(daotmt)。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创造权威IP 赋能创业者——IP百创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创造权威IP 赋能创业者——IP百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