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挤压」,产业秦制化的难以承受之重

「极限挤压」,产业秦制化的难以承受之重

文 | 周天

周天财经 原创出品

最近,一则汽车巨头要求供应商降价的邮件掀起许多讨论,其实,我要为单个企业开脱一句,不止是单个车企现象,而是整个生态出现了一些「短期化」现象。

供应链的苦,触目惊心。

我从一位发动机供应商内部的资深从业者那里获知:在行业里,年降确实存在,但大多数年降幅度在3%-6%,但是一上来就是10个点,还是过了。10%这种降幅,忽略了供应商前期的研发投入,且说换就换,切换到其他供应商这个过程,也大多会简化甚至略过验证过程。

供应链在开发和验证阶段需要承受不小的前期成本,以发动机零部件为例,正常研发验证过程要走1.5-2年,从ODT样件台架试验到高温高寒试验,乃至破坏性包容试验等,供应商都承受了巨大的验证成本,结果主机厂为了压降成本,动了换供应商的心思后,会到现场像素级拷贝每个参数细节甚至模具、工装,连加工进给速度都copy好,直接给到新的下家,三个月内就能完成SOP。

等于说,承担了前期验证成本的上家,无法再降价了,就会被迫出局,而下家没承担前期成本,自然可以持续压价。

「你不接活,有的是人接活」,但这样的压降成本举措,对于品控和安全都可能埋下隐患。

花式砍价的骚操作不止于此,有的车企会强迫供应商搬厂到自己工厂附近,搬完就要求降价,一些冲压厂,动辄会花掉几千万代价跟过去开新厂。如果不跟过去,订单会丢,跟过去,老厂已经变卖,就只能接受新的价格,骑虎难下。

把研发成本甩给供应商,把利润从供应商身上抽走,权责不对等,吃干榨净,可以称之为产业「秦制化」,我朋友圈有一位百亿级风险投资基金的掌门人,我就曾目睹他在朋友圈多次为了自己所投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叫屈。

回款期动辄以年记,甚至在账期到期后,再给供应商承兑汇票,俗称打白条,供应商依然没领到现金,从汽车内饰、制动卡钳、冲压厂到汽车电子类产品乃至核心部件发动机,我粗略打听了一圈,概莫能外。主机厂和供应商的关系,持续绷紧。

供应商的生存现状有多糟糕,只需看看汽车品牌们财报里的应付账款,就略知一二了。比如业内的一家民族之光,就日常拖欠出一个2000亿级别的欠账池子,应付未付。池子越大,说明能力越大,企业越强,只是暂时苦一苦链条上的中小企业们。

带来的是供应商、自家员工和客户的获得感都会变差,相信这也是很多产业链从业者都有的体感了。产业秦制的特点就在于此,掌握了些许产业特权,就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以势压人,缺少调和、妥协和宽容。

但过去并不总是如此的。中国新的汽车生态链和手机生态链在建立起来的时候,特斯拉和苹果发挥过关键性作用。一位从业者回忆:和跨国品牌合作时,当时tooling cost可拿三五百万,能覆盖住一些研发费用,而且原型的价格给的也还可以,但不少自主品牌上来就是需要供应商们免费送样,研发费用免谈,一言不合就换供应商,验证周期什么的也别提了。

「极限挤压」,产业秦制化的难以承受之重

图源:苹果官网

国外客户对供应商在项目上的投入会直接付费,或摊进前几年的价格里,更有苹果就会自掏腰包给供应链买设备,比如,为了实现MacBook Pro的一体式机身,苹果购买了一万多台CNC机床直接放到供应商的工厂里,此外,也会给工厂提供CCD、AOI自动检测等设备。

在富士康的各条苹果产线中,有20%-50%不等的设备由苹果提供而在一些小型的苹果代工厂中,几乎每一千台设备里,就有500台是由苹果承担的。

上面谈的还只是压价,更严重的极限挤压,是不断干掉中间环节。

一些汽车品牌会打着各种名目去供应商偷师学艺,「为了拿参数,搞一次所谓的on site audit,派来一堆技术人员,查供应商的各种生产参数,最终自己下场自制,把全产业链都吃下。」

这件事情,不仅是制造业,在服务业亦然,以旅游行业举例,一位资深从业者告诉我,最近几年,行业里的在线旅游OTA超级龙头携程,就在逐渐挤掉旅行社,直接找到车队下订单,后来觉得还不够,又继续绕开车队,试图直接联系司机上线产品,极限压低售价,并不断提升佣金率,让旅行社、车队等多方感到压力巨大。

秦制的特点是消灭藩王和世袭力量,改土归流,旅行社一旦做大,就会面临平台相应手段而被削藩减利。

白牌货品也是一例,平台干掉中间的原创品牌商,直接找工厂,工厂只需照猫画虎,按下按钮,机器轰隆,总比停着好,不承担开发和设计成本,平台拿走多数利润,消费者收获超低价格,三方生态里,有两方是赢的,这个游戏就能持续下去,这也是今天电商生态里众所周知的现象。

但问题在于,从此就没人愿意耗巨资研发了,车企供应商们的最多反馈就是,极限挤压不利于供应商们自己的研发,精进技术积累。旅行社负责人也认为,平台极限挤压利润,是这些年旅游产品停滞无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跟团游沦为包车游,无服务无创意,产业出现倒退。

一位机器人领域的创业公司老板跟我说:今年来洽谈的客户,平均一个机器人就给2块钱的利润,张口要10万件,一共利润就给我们留20万,咋可能养得起研发呢?在深圳,哪怕养2-3名研发人员的开支都接近百万。他告诉我,随着极限挤压蔓延开来,一些产业已经出现了裁掉研发人员的迹象,裁到大动脉,就是放弃长期行为,只求短期利益:消费者薅一把就走,商家只求大批量铺货,维持工厂运转,饮鸩止渴,供需双方都停在了原地,贴着下限生存。

超低价、去除中间环节、去品牌去原创,无视知识产权,最终通往通缩螺旋、中产承压,这一系列的元素,从今天产业链生态看,本质上都是同一件事,产业秦制的癌症式蔓延。

为了短期繁荣和不下滑而极限挤压,最终可能会丧失长期竞争力的积累,这可能是真正危害产业链的事情,希望龙头企业们,告别秦制,对供应商们好一点,同舟共济,共度周期。

*仅介绍公司,不构成推荐股票的建议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创造权威IP 赋能创业者——IP百创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创造权威IP 赋能创业者——IP百创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12月4日 下午2:39
下一篇 2024年12月4日 下午8:39

相关推荐

  • 通用VS垂直,讯飞星火与网易子曰不同的“大模型解法”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随着大模型商业化应用的提速,全世界各国都开始孵化和孕育各自的行业大模型。在此背景下,国内各个细分行业的垂直大模型,日益受到产业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比通用大模型,垂直大模型具有门槛较低、数据质量较好且靠近落地场景的优势,因而伴随着大模型产业化的深入,其发展空间进一步打开,正在成为下一阶段行业竞争的焦点。事实上,一些受大模型影响特别明显的…

    2023年7月28日
  • 《长相思》主演涨粉近300万,暑期档古偶终于有爆剧了?

    ​作者| 糖炒山楂 编辑| 无花果 不管承认与否,《长相思》正在全面霸榜。 微博上,关于剧情和人物的讨论每天高密度轰炸,这两日轮到#长相思 亲妈坐镇##长相思14集封神了#等话题引发观众热烈互动。腾讯视频站内,“角色罚站墙”让网友的真情实感有所寄托,张晚意饰演的玱玹因为一系列“白内障”操作被网友激情罚站4.8年。 演员和商务层面,增益和关注度同样显著。邓为微…

    行业动态 2023年8月2日
  • 美团财报解读:本地供给迅速崛起,踩中即时零售新“爆点”

    本地线下实体零售正在快速复苏和崛起

    2022年8月28日
  • 杉杉控股所持1.6亿股权被冻结

    天眼查法律诉讼信息显示,近日,杉杉控股有限公司新增一则股权冻结信息,股权被执行的企业为鸿基元投资有限公司,冻结股权数额约1.6亿人民币,冻结期限自2024年10月23日至2027年10月22日,执行法院为上海金融法院。 杉杉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8月,法定代表人为郑驹,注册资本约15.2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含实业投资、投资管理、从事货物与技术的进出口业务…

    2024年11月1日
  • 硬科技时代

    DeepSeek撼动高不可攀的美国AI产业,这件事情恐怕还有更长远的意义。如今的高科技行业已经进入“硬科技时代”,那些世界一流的科技公司,都具备硬科技主导、硬软通吃、硬核创始人、硬汉特种兵、硬寨呆仗这五大特征。对于那些更有理想的中国科技公司来说,这也是一个更好的时代,与他们的前辈相比,他们将更加接近全球科技的最高峰!

    2025年1月30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邮件:939297903@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