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问柴油们一个问题,大家也都用智能手机十几年了,关于手机这玩意,你们感受到我们的科技遥遥领先,具体在哪些方面呢?
柴油们也一定看到了前几天,小红书被爆「高频读取用户信息」一事,在热搜上炸开了锅,让不少人惊叹,咱们一个软件的科技竟然遥遥领先到了这程度……
事情大概是,有不少网友爆料,近30天内自己小红书应用访问总量高达9.2万次,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微信的一百倍;也有用户爆料,最高3天内被访问1.7万次。
看到这一幕,不少网友表示,突然感觉自己大腿外侧有点发热,你以为你手机装兜里,手机就停止工作了,没成想,手机上的应用竟然还在疯狂的工作。
那浓眉大眼的小红书在你手机里干什么呢?被用户投诉最多的就是其时刻都在读取用户的定位信息,有博主上演了一波技术秀,晒出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小红书对用户定位的读取,密集到可以绘制出一条精准到每米的运动轨迹。
这一刻,着实让小柴感受到了咱们科技的遥遥领先!在这里,你不单单是一个用户,还是一个在算法主打的信息茧房里内容分发时代的鱼肉,你每挪动一米,你打开软件给你推荐的商业信息,就是离你最近的,比如螺蛳粉、美发店……裸奔也不过如此吧。
甚至,到了凌晨,你都睡觉了,这款应用还不安分,有用户晒出的数据显示,小红书每隔2分钟访问1次用户的位置信息。
当然,读取用户信息就算了,有用户爆料称,小红书还把眼睛,伸进了了你存在手机里的媒体信息,包含照片与视频、设备状态、日程、剪贴板……
比如有用户爆料,小红书访问了其手机24万次,包括视频、照片文件、音频文件等;也有用户表示,自己的相册一天内,被小红书偷看了9000+次。
该事件炸锅后,小红书否认三连,并称是为了用户体验,一副想对用户好的无辜脸:平台不会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读取用户信息、为了提升体验会有采集行为、不会泄露用户隐私……
然而对于对此回应,网友们似乎并不买账,具体大家可以翻一翻网友们的各种吐槽。
可悲的是,在互联网疯狂垄断的背景下,软件厂商不怕你不用,因为在垄断背景下,你只能用,所以,他们肆无忌惮的在用户协议中,写上各种过分的要求,如果用户不同意,这款软件你连打开都打开不了。
而关于软件过度索取用户个人信息的官方点名,就像大姨妈一样,基本上一个月一次,但他们似乎并没当回事。
那么柴油们是否觉得,类似这样,疯狂读取用户个人信息的技术,就是遥遥领先?事实上,在小柴看来,这种行为可能只排第三。
小柴认为手机这玩意遥遥领先的技术,排名第二的是手机应用开屏的缺德带冒烟的摇一摇广告……
这个缺德的摇一摇广告,但凡你手机动一下,哪怕毫米级,都能给你立马完成跳转。平常卡的要死的手机,到了摇一摇这里,那比丝绸还丝滑。
具体小柴不再赘述,柴油们可以看小柴之前的文章:「「缺德到冒烟」摇一摇跳转广告,终于有人治它了……」
今天我们重点要说的就是手机窃听的问题,也就是小柴认为手机行业技术遥遥领先的No 1的存在。
事实上,关于手机窃听这件事,所有人都知道它是真实存在的,但凡手机重度用户,一定感受过手机窃听的恐怖程度,你前一分钟聊天,后一分钟打开手机,各种应用里面,定制的精准内容,就乱箭一样,戳进了你的眼窝子。
可以想象,这短短的一分钟内,手机厂、软件、和各种商业信息提供方都干了多少活,收集谈话信息,然后筛选信息,再精准匹配商业信息,实现推送,足以看出,这背后到底投入了多少精力和金钱去搞研发。
就比如小柴身边的案例,小柴有个同事,坏掉了一颗牙,然后在办公室里讨论了下,之后的几天中,他的手机中不管是电商平台、社交软件,还是短视频平台,然后就被各种种牙广告给攻陷了。
然而,至今,我们似乎没有抓到过关于手机窃听的案例,也让手机窃听一直肆无忌惮的持续收割用户。
不过,昨日,智能手机行业曾经的失败者罗永浩,惊天爆出一条关于手机窃听的内幕。
他表示:「为什么大家都在抱怨被各种 app 偷听和推送广告,但没有厂商做物理关闭麦克风的手机?是因为跟软件行业的利益捆绑太深吗?」
此言论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手机窃听的话题,又冲上热搜。
有网友表示:作为手机市场曾经的核心玩家,罗永浩的言论看上去带着疑问的口吻,实则是对行业潜规则的实锤爆料。
是啊,摄像头可以做到物理关闭,为了手机的麦克风,手机厂商不物理关闭?站在技术的角度来看,物理关闭麦克风,可能并不难。
为何不关闭,唯一的解释就是,手机厂商和软件厂商一样,他们是这座金矿的共同开采者。
大家都知道,在智能手机市场,除了苹果、三星,以及主打非洲市场的传音,其他的品牌有一个算一个,手机硬件的平均售价,大概也就是一千多,除去零部件、工厂、渠道、营销及研发等等成本,一台手机平均净利润100元都谢天谢地了。
原来,硬件不赚钱的手机厂,搁这儿等着盈利呢?正如罗永浩的质疑,有厂商做物理关闭麦克风的手机?是因为跟软件行业的利益捆绑太深吗?
如果物理关闭麦克风成为手机厂商的统一选择,或许关于手机窃听这件事,可能真的就只剩下手机软件调用麦克风来实现了。
而调用麦克风,不像调用用户的定位信息,用户会一点也不在乎……就和摄像头一样,那不可能随时随地拍用户的脸是吧!
当然,更关键的是,有哪个软件厂商可以明目张胆的把调用麦克风权限和调用位置信息一样写在用户协议里呢?
有业内人士也表示,终端厂商和软件厂商,本质上是两个体系,如果软件有读取窃听行为,操作系统能快速的感知到,而且软件窃听对手机的耗能、内存和CPU占用会非常高,按照常理,终端厂商应该组织这种行为的发生。
然而事实是,他们并没有!虽然所有人都能明显的感受到窃听行为的存在,但终端厂和软件厂,都是否认三连,这也不得不让人怀疑,背后是否存在巨大的利益。
而事实上,手机窃听,加上上文中提到的软件厂商疯狂的读取用户的位置信息、甚至相册、剪贴板内容,上网浏览记录,再加上AI数据算法,以及各种遥遥领先的技术叠加起来,造就了咱们互联网行业绝对遥遥领先的精准营销生态。
这让整个商业世界的链路实现了最短化,用平台的话说,这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然而,实际上,就是一场让无数的网民,在AI算法织起了的茧房里被精准的收割财富大戏。
即尽可能在让商家降低获客、交易成本,而这个过程省下来的前,被手机软件厂和手机厂分刮,也就是去除中间商,自己成了那个中间商。
当然,尽是这样也就算了,毕竟很多的消费都是强需,但更恐怖的就是遥遥领先的技术,到了这里,还远远没有结束,因为后面前面的这一切,都是为大数据杀熟做铺垫,而大数据杀熟才是真正的镰刀。
这不由得让小柴想起去年写的一篇爆文——「对着手机喊太贵机票降两千,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
这也是去年冲上热搜的一个热点事件,即这届年轻人突然发现,对着手机哭穷,竟然可以让机票降价,竟然可以拿到团购的优惠券,以及外卖平台的大额红包。
于是,这届年轻人,每次到像要出门这样的消费场景的时候,就会对着手机一直喊,机票太贵了,不去了,反向驯化AI!
然后,神奇的发现,机票价格真的降了,有网友表示:「开始搜出来的机票价格是4309元,我就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来,航班价格变成了1903元。」
一把直降2400元,平台动态定价的借口,似乎没有任何说服力了。而在社交平台上,反向驯化AI,拿到低价机票的案例,也是数不胜数。
而在对着手机哭穷的另一面,不少网友表示,在社交媒体上发哭穷帖,立贫穷人设也会有类似的效果。
你看,如今遥遥领先的移动互联网技术,都把用户逼成什么样的。
年轻人对着手机哭穷、上网发帖立贫穷人设,看上去很搞笑,但也很讽刺,这不就是软件厂商各种频繁的读取用户个人信息、窃听用户造成的吗?
可用户们面对这些商家、资本、软件厂、手机厂、广告商组成的遥遥领先的技术天团的收割,能怎么办呢?
最后,小柴只能夸一下,这届年轻人的新脑子果然好用!可是显然,用魔法打败魔法这样的方式,掌握着遥遥领先技术的玩家们,马上会攻克这些笨办法。
毕竟在手机成为和空气一样重要的的需求的时候,面对庞大的上网行为,主动性立贫穷人设的行为,在这庞大的数据量中,只是九牛一毛罢了。
然而,如果只是用来做营销、用大数据杀熟赚更多钱也就算了,可是这些厂商、软件公司,谁能保证这些通过缺德手段采集到的用户信息,不会泄露呢?
毕竟,那些巨头们,员工倒卖用户信息的事,也是经常发生的,而数据一旦泄露,后面无疑是给电诈铺路,而电诈那是会死人的……
柴狗夫斯基©️
作者|小柴叁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创造权威IP 赋能创业者——IP百创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创造权威IP 赋能创业者——IP百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