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近年来,“县中困境”频频受到关注,“振兴县中”被提上日程。县中教育水平发展与经济、城镇化进程等多方面因素离不开关系。将时间线回拉,县中是何时“陷入”?生源近半的县中为何会出现生源流失、优秀教师流失?几十年间,县中历经了怎样的变化?
01
被“落下”的县中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各行业人才,但教育落后,人才短缺,教育资源匮乏。当时,政府采取重点校政策,在经济发展情况尚可地区,集中稀缺教育资源建立重点高中,为高校输送后备人才。但与之对应,非重点校、非重点高中发展严重受限。
改革开放后,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再次响应重点校政策,恢复建设一批重点高中,以带动区域普通高中教育的整体发展,我国普通高中整体数量激增。但随着国家经济形势转变,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心逐步开始向职业教育倾斜,一些地方纷纷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技术)学校,普通高中学校数量锐减。
1995 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提出按经济发展水平分区域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普通高中;而经济发展程度较差的地区则应优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此时,我国中职教育普及度高于普通高中教育。
20 世纪末期,伴随着“两基”实现、高校扩招,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愈发明朗,在校人数、毕业人数逐年增多。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资源投入大量增加,基于重点校政策的非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城乡间、东西南北地域间教育水平逐渐拉大。重点校政策逐渐被示范性高中所代替,县域高中拥有了被“重视”的机会。近几年来,集中发展提升县域高中教育水平被予以高度关注,尤其是 2021 年以来,有关县域高中提升政策频频发出,以期补足县域高中发展短板。
02
“小镇做题家的母校”
虽然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对缩小差距、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分布和发展状况与经济的分布和发展状况趋同。区域间地理位置、城乡间经济市里差距、校际间的教育水平差距在短时间内都难以消除。
高中阶段教育首先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普及,城区高中校数整体增长明显。乡村高中却在逐年减少,镇区高中校数也在 2006 年后逐年走低。县域高中数量减少的原因,其实与重点校、示范校等相关政策脱不开关系。城市教育资源集中,吸引优秀师资、成绩优异学生,形成“超级中学”;发展良好的县域高中,在无法跳脱出当地的师生心中同样具有强吸引力。
从当今的整体高中校数上来看,城乡间差距似乎很小,但实际上,无论是从开始的重点校,还是后来推广的小班额、素质教育等等,县中似乎总处于“滞后”。当中极为典型的例子当属,高阶地区高中“不理解”衡水模式,而极为枯燥、严苛的衡水模式,却又是众多县域高中学习标榜的榜样。
此种差距体现在硬件设施上,即为城区高中里,平均 30 个人在校拥有一台平板电脑,而县域高中中 100 人才能拥有一台。在生均校内设施使用面积上,城区与县域高中之间的食堂、图书馆、学生宿舍相差不大,而关于体育馆、厕所等方面差距明显,2020 年县域高中生均体育馆使用面积不足 0.6 m²。在城区高中高度普及教育信息化的同时,部分县域高中还在进行“厕所革命”。
03
囿于县中的1200万高中生
细数 1997-2020 年我国普通高中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从 1997-2006 年,我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明显增长,其中,城区高中增长速度比县域高中更快。但同时,县域高中校数增长速度更快,也就是说,在各地尚未出台异地高考限制之前,城区教育吸引力尤甚。据统计,湖南省、浙江省、江苏省等 11 个省市自治区已经明令禁止跨区域招生,但也有一些省份的政策仍然使用“原则上禁止”等含糊其词的表达。
2011 年以前,县域高中占比均超过 60% 以上,于 2006 年占比最高,达到 67.71%;2011 年以后,县域高中在校生人数于城区高中人数基本持平,略高于城区高中;2020 年,县域高中在校生人数占比达到 48.36%,首次低于城区高中。换言之,2006 年后,县域高中在校生人数逐年走低。不过如山东、河南等高考大省,其县中在校生数量依旧远超城区。
山东省在《“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中提及,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抢挖薄弱地区、县中优秀校长教师,并明确新建普通高中学校规模不得超过 3000 人。然而实际上,6000 人以上的县域高中比比皆是,县中生源 60%-80% 都是农村户口,他们往往是该区域内唯一可以通往高校的道路。2013 年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着力推进教育扶贫,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努力使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寒门难出贵子”的论调、“小镇做题家”的自嘲与嘲讽,折射出了县中“塌陷”的现实情况。缺少优质生源、优秀教师、教育经费投入等一系列因素使县中陷入恶性循环,使得县中生向上流动的通道越来越狭窄。有条件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入市区读书,以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也曾有城市学生入学县中,希望借助严苛的“衡水模式”约束自己,但终究是少数。
结语
高中教育,是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软腰”;县中教育,是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最基本单位。其承担着相当一部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信心和未来的期待。《“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提出,深化招生管理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办学薄弱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项重点任务。政策与资源在逐渐向县中倾斜。县中在追赶,没有被落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创造权威IP 赋能创业者——IP百创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创造权威IP 赋能创业者——IP百创